- 主要內容:
- 封面特集:拿獎學金做後盾衝刺大學院
- 留日達人:黃明裕
- 作品發表:Forst Fang
- 熱門主題:日本音樂人接續未完的樂章
- 特別企劃:一次搞懂多樣住宿型態
- 品味日本:大阪香料咖哩
拿獎學金做後盾衝刺大學院封面特集
依循前輩經驗分享 第一次申請就上手
日本大學院為日本各學制的最高殿堂,雖相當於台灣的研究所,但入學考試、申請時間及畢業年限等又有所不同;本期將帶領各位讀者了解日本的大學院,並介紹大學院生可申請的獎學金,透過前輩們分享申請獎學金的經歷,讓您了解該如何著手準備,輕鬆減緩在日生活負擔。
日本大學院與台灣研究所的不同之處
根據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2020年4月公布資料顯示,在2019年前往日本的留學生人數已達到31萬2214人次,其中就讀大學院者則為5萬3089人,較前一年成長5.8%,增加2,905人。
雖然日本大學院相當於台灣研究所,但實際上在「學制‧課程」、「尋找教授的時間點」,以及「考試日程規劃」皆與台灣大不相同;想赴日就讀大學院的讀者首先須釐清這三部分,將有助於為日後報考大學院做足充分的準備。
首要了解日本大學院的學制與課程
「研究生課程」:
日本的大學院僅有「正式院生」身分可修學分並取得學位,除了正規課程外另還有研究生、聽講生、科目等屢修生等課程;縱然多數的研究科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先當研究生,但許多留學生還是會被「建議」先成為該研究科的研究生,以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旁聽課程與準備,之後再參加正式入學考試,待考試通過後才能進入正規課程。
「修士課程、博士前期課程」:
修士課程與博士前期課程等同於台灣的碩士課程,想要進入修士課程必須持有學士學位,即完成16年正規學校教育;修士課程為兩年,專業科目需取得30學分以上,課程修畢即為「修了」。
「博士課程、博士後期課程」:
欲報考博士課程者須完成18年以上的正規教育,即擁有碩(修)士學位,在修士課程及博士前期課程終了之後便可修習博士課程;而五年一貫的博士後期課程則是銜接博士課程前期的研修,以取得博士學位為目的,修業期間為3年。
申請學校之前須取得教授內諾
屬日本大學院的獨特作法,在向學校提出申請之前必須自行尋找指導教授,並取得教授的指導同意,在日本稱為「內諾」;若能先行取得教授內諾,那接下來書面審查通常沒有太大的問題,接著僅須盡力準備筆試即可,因此聯繫教授是整個報告的重要關鍵。
但由於日本的教育方針已趨自由,加上為廣收國際學生,已有越來越多學校不硬性規定入學前須取得指導教授的內諾,考生可以留意招生簡章的說明,若「指導教官の事前承認」標示為「必要」即須取得教授內諾;若是「大学で紹介する」則可以直接與學校的招生單位接洽,由校方推薦教授,只是還是得靠自己進行後續連繫。簡章上如果表示「紹介しない」就必須靠自己與教授取得聯絡。
報考大學院的日程與規劃
日本大學院為4月入學,考試則分為秋、春兩期,秋季考試約莫從入學前一年的8月下旬至10月陸續舉辦,春季考試則是入學當年的1月至3月舉行。若是較為熱門的大學院,通常秋季與春季僅有一次考試機會,其他研究科多分成兩回招生,但如果在秋季即滿額,春季很有可能就會被取消,或是調整招生名額,因此報考之前還是得留意志願校的考試公告,避免影響考試權益。
應試大學院前的各項準備
透過研究計劃書表達研究理念
一篇日文研究計劃書大約落在3千5百字到4千字左右,字數並不算多,因此更需言簡意賅,如何聚焦研究動機與入學企圖,同時具備專業與邏輯性,讓教授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研究計劃書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
由於在尋找教授的階段就要先提出研究計劃書,因此須及早開始準備,有升學想法的同時便可以開始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並著手撰寫;撰寫時間因人而異,但從事前蒐集資料、開始撰寫、修改直到完成,可能將會耗時1至2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
語言能力證明具加分效果
部分強調國際性的研究科會設有語言能力門檻,會要求學生在入學時提出如TOEFL、TOEIC、GMAT等國際語言能力測驗證明,但須留意報名簡章上要求的語言證明是否有期限限制,若是太久以前的合格證書可能不具效力。
需熟知研究計劃書內容以應對面試
大學院的入學面試基本上聚焦在專業項目上,因此必須確實掌握研究計劃書的內容,在撰寫時也可先行設想面試可能會被提問的部分,模擬該如何回答及補充;面試之前建議先上網蒐集前輩們常被問到的題目,在設想答案之後反覆練習,避免正式面試的時候因緊張而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