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求職的預備認識特別企劃
台灣的薪情停滯已久,薪資標準倒退回16年前,讓年輕人苦不堪言。在此景況下,有能力者嘗試出國尋求更有前景的發展已經不是新鮮事。日本社會因為少子化、高齡化,積極地對海外人才招手,試圖填補人力空缺,亦引得多數留學生將留學目的從單純的進修深造變更為在日就業。越過海洋是另一種文化構成的世界,想要在日工作的你,應該要有哪些預備認識呢?
外國人想要在日本求職、就業,有不少關卡需要克服。只單看求職過程,就有徵才情報少、工作內容不明、文件準備不容易、筆試面試應對等各式各樣的苦惱,更別說還有整體日本企業用人現況等大環境的問題會影響留學生在日求職的成功率。
認識留學生在日就業概況
想要提高在日就業的成功率,了解在日本社會中哪些產業、哪些企業、哪些職務需求外國人才是必要的。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委託調查的《外国人留学生の就職及び定着状況に関する調査》可以知道,外國人應該往哪個方向去收集求才訊息──有海外據點的企業錄用外國人的比例較高;相對其他產業,製造業與IT情報通信業看起來對外國人人才更有需求;在工作內容方面,日本企業錄用留學生的職務以「業務.販賣」、「研究開發」、「系統開發.設計」為多,與留學生期望從事的「國際業務」、「口譯.翻譯」有相當的差距。
而在求才訊息的獲取上,求職者雖然可以跟台灣一樣利用就職情報網站找工作,但由於台日社會、企業文化的差異,日本企業求才的主要管道卻是參與由學校或其他團體單位舉辦的「企業說明會」,這造成了非常住日本的外國人在求才情報上不易入手的現況。
認識日本的「就職活動」
日本與台灣的就職體系截然不同。就說「就職活動」這個概念,基本上是台灣沒有的。「就職活動」也可簡稱為「就活」,以求職者為主角,時間跨度長。以大學生為例(應屆畢業生求職,在日本一般被稱為「新卒」),台灣的學生多是畢業之後才開始找工作,從畢業後到進入公司就職會有一段空窗期;但是日本的學生不一樣,從升上三年級開始就進入就職活動的準備期。從最基礎的「自我分析」開始深入認識自己,進行業界與企業研究以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準備應徵用文件,準備筆試與面試的內容。到快要升大四時開始積極參與校內或校外的企業說明會或各種講座,迎接入社考試;至此就是反覆的循環,直到被公司採用為止。
這麼長時間的求職流程,對多數的台灣留學生來說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尤其如果將其與台灣做對照,就會造成因為不夠認同而難以全心投入的狀況。
東京外語專門學校的梶原康平提醒台灣留學生,「與日本人學生一樣來進行就職活動很重要。就以『資料請求』階段來說,對日本人而言,基本數字是50∼100間公司,也要去參加由公司主辦的講座或說明會,但台灣留學生大多會覺得麻煩、很累。再來是選考過程跟內定時間點,假設某公司今年預定要招聘20人,包含了日本人跟外國人,由於選考日本人是相對容易的,所以通常會是先選日本人,然後才是外國人,也因此外國人的內定結果會比較慢才出來。一般到8月結束之前,內定結果會陸續公佈,在這個時間點上,獲得內定的日本人近8成,而留學生僅不到4成。由於這個時間差,台灣留學生容易因此就覺得沒希望,就放棄了,於是決定回台。以現況來說,8月中其實是外國人要更努力進行就職活動的時期,但甚至會有台灣留學生去旅行。只能說,台灣留學生若是想要留在日本工作,進入8月之後才是重點時期,更要下功夫、多努力!」
認識在日就業的幫手─商務日語課程的進化
想要適應在日本的工作,除了語言及前文提及的「就職活動」是關卡,因社會、企業文化不同造成職場規則也不同的差異性,是想到日本工作者不可忽略的環節。如果是以在日工作為目標,那麼「商務日語課程」會是求職 與理解日本企業文化的好幫手。
近年來,留學目的從「以升學為主」向「在日就業」傾斜的狀況越發顯著,於是過去站在第一線接納多數留學生、單純只以提昇日語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日本語學校,多數會提供在日就業諮詢,也陸續成立了商務日語相關課程(或班級)。10年以前還只是將商務日語作為選修科目安插進教學規劃,經過多年研議,2015年的8月「日本語教育振興協會」公佈了《日振協ビジネス日本語準拠プログラム登録に関する基準》,為商務日語課程定下了明確的教學基準與目標。同時基於協助留學生在日就業的目的,各校基本上在商務日語的教學內容中也規劃了就職活動的相關指導。
近年來,留學目的從「以升學為主」向「在日就業」傾斜的狀況越發顯著,於是過去站在第一線接納多數留學生、單純只以提昇日語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日本語學校,多數會提供在日就業諮詢,也陸續成立了商務日語相關課程(或班級)。10年以前還只是將商務日語作為選修科目安插進教學規劃,經過多年研議,2015年的8月「日本語教育振興協會」公佈了《日振協ビジネス日本語準拠プログラム登録に関する基準》,為商務日語課程定下了明確的教學基準與目標。同時基於協助留學生在日就業的目的,各校基本上在商務日語的教學內容中也規劃了就職活動的相關指導。(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留日情報雜誌105期》)